6月25日,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主场活动在南京启幕。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在广袤的江苏大地上,夏粮丰收,夏种收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守的是老百姓的“生命线”,是民安邦固的根基。从省情来看,江苏是典型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土地开发强度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江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节约集约,强化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有效协调保护与开发,不断探索完善土地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江苏实践”。
(资料图)
守牢红线,打造耕地保护新样板
江苏,是全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
以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仅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既保障省内粮食自足,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江苏是如何做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藏粮于地”,通过构建完善“责任+激励、行政+市场”机制,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每年夏初,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财政局和农业农村局都会开展耕地保护绩效评价工作。
“我们按照评价实施细则的标准,科学制定耕地和永久基础农田保护责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二十几项指标,对耕地保护排名前二的辖市(区)给予用地计划奖励、对保护排名前八的镇(街道)给予资金奖励,近3年来,已累计奖励用地计划1200亩、奖励资金2400万元。”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正向激励切实调动了社会各界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州这样的探索创新,在江苏并非个例。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健全完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全省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军令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推动责任履行,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耕地保护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形成耕地保护工作的合力。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占用耕地怎么办?江苏严格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并坚持实施“先补后占”,连续24年在省域内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上的占补平衡,升级使用“江苏省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监管系统”,强化补充耕地项目全程监管,全面实施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双平衡”管控。
6月21日,夏种进度过半。在建湖县上冈镇,走进田野放眼望去,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农田里插满秧苗。“通过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小田’变为‘大田’,原来的‘四荒地’‘十边地’等都得到充分利用,不但优化了布局,还增加了耕地。”该镇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说。
江苏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更新,加强优质耕地储备,划定的储备区参照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管护。针对部分地区耕地零散化、破碎化问题,积极开展耕地恢复和集聚提升,有效统筹耕地资源配置。
“多措并举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省自然资源厅负责人表示,全省现有耕地6141.86万亩、占国土面积38.2%;划定耕地保护目标5990.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345.02万亩,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粮食自给率达到110.5%。经济大省也是名副其实的产粮大省。
提质增效,工业用地“寸土生寸金”
“三笑集团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利用企业现有土地进行更新改造,变单层厂房为多层高标准厂房,能节约165亩土地。”日前,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通过挖掘用地潜力,“老”企业也能寻找到“新”空间。“我们正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50万平方米的高质量产业社区,服务更多企业,推动‘工业上楼’。”
“工业上楼”是江苏坚持“向资源存量要发展增量”、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生动缩影。过去,用地低效、形态破旧、产业低端、亩均效益低,一度制约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2021年末,江苏《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意见》及实施细则出台,以提高新上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低限等8项新举措促进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转变,为产业转型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拓出新空间。2022年,全省新上工业项目用地平均容积率1.31,同比提高15.9%。
精准高效配置产业用地,既能缩短企业拿地动工时间,又能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年初,江苏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2条”,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个性化的供地模式,给企业内部流程的处理留足时间,也让企业尽早开工达产。”在元气森林(江苏)饮料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元气森林总部工程部项目经理杜文驰对太仓土地供应的定制化服务连连点赞。
此外,制定工业项目入园标准、研究制定高标准厂房设计规范、建立健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江苏土地要素保障效率,重点保障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7+X”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2022年以来,全省供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815宗、5.55万亩。
眼下,全省正加速推进产业园转型升级,部署产业园用地整治提升试点,因地制宜采取改造提升、功能转换、撤并整合、生态退出等模式,分类有序推进园区用地整治提升。
多点发力,接连唤醒“沉睡的土地”
既向低效土地“亮剑”,又做足闲置用地的“文章”,江苏在存量土地盘活焕新方面持续“破题”,亩均产出效益不断实现新突破,土地“含金量”节节攀升。
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经济开发区的荣安智创园,是淮安区实施用地“提质增容”行动的首个集中规划园区。该园区已建成面积145亩,其中建设5层高标准厂房12.5万平方米,落户光巨精密机械等项目5个,累计实现开票收入39.2亿元、税收1.2亿元。而就在两三年前,这片区域由于多家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发展曾一度陷入困境。“将园区内及周边原有工业项目用地,通过收储、置换、调整规划重建等方式,推动园区内土地投入集中、要素集聚、用地集约、产出集显,实现‘一招妙棋、满盘皆活’。”淮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边是新上项目急需用地,一边是已停产的旧项目占着大量土地,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为解决“沉睡”的土地和企业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江苏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评价考核,完善低效用地调查认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编制与实时管理工作体系。“十三五”时期全省盘活低效用地70万亩,“十四五”时期计划再盘活90万亩。同时,规范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2018年以来,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90万亩、闲置土地14万亩,处置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统筹“地上地下”,江苏探索多种方式推动空间立体复合配置。
今年4月初,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成,南京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完成最深处大底板浇筑,深度达50.8米,相当于一栋19层的高楼向地下延伸。待地下空间建成后,地面上高楼耸立,顶级金融总部、超五星豪华酒店、公寓、5A甲级写字楼等形成产业集聚,集地面下交通大平层、城市综合管廊、地下车库以及4条地铁线路站厅于一身,“上天入地”成真实写照。
螺蛳壳里做道场,小空间也能做好大文章。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意见,明确省级以上开发区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区域及规划建设要求,鼓励新上工业项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此后,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中心项目、扬州美德莱医疗空间立体开发……一个个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的生动实践正不断落地见效。各地因地制宜,激活空间潜能,提升空间的“含金量”。
创新机制,打造“集约江苏”品牌
今年2月,江阴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高速铁路用高强高导铜合金接触网材料生产建设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让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在常熟,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再次升级交地即发证服务模式,实现“零时差”“零材料”“零跑腿”。今年以来,常熟已为18家新拍地企业提供“交地即发证”服务,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在连云港开发区,精准服务企业的“零材料”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模式正大力推行,多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在业务办理中让数据信息“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各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效能。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苏建立区域综合评价和多评合一机制,优化流程,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建立“合同+协议”监管模式,开发利用效率位居全国前列。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实行分幢分层分割转让,办理不动产登记;率先在省级层面规范“带押过户”不动产登记服务,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广。持续总结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先进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土地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形成土地批、储、供、用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链条,实现系统间的关联和数据共享。
同时,江苏已在全国率先建设国有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系统、产业用地优化配置决策支持平台和江苏土地市场网,为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梅剑飞
Copyright @ 2015-2022 砍柴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