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时快讯】翠柳街|深海:小说的智慧和文学的野心

来源:长江文艺杂志社 时间:2023-03-09 14:32:56

小说的智慧和文学的野心

□深  海

真正认识一个人是很困难的。我们和他者之间心灵的距离,不亚于地球和宇宙中其他星星之间的距离。而认识自我更加困难,这种难度,甚至远远超过我们认识他人。这是钟求是的《宇宙里的昆城》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


【资料图】

物理学家张午界和他的妻子都是身为小说家的“我”曾经的同学,他们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张午界深受导师的信任和喜爱,导师常到他家去吃中国菜,他在专业上的前途是让许多在美国奋斗的中国人羡慕的一片坦途。可张午界的生活之舟突然转向逆行,他背叛了自己的导师,转而投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相反的理论。而他所选择的这个方向,因为被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物理学权威判定,不仅耗费巨大且在三五十年内都不会出成果,更不可能产生任何实用价值而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张午界的“选择”让他失去了导师的青睐,也找不到适合这个研究方向的工作,人生境况一路下滑。巨大的压力之下,他失眠,暴瘦,抑郁,甚至轻生。当他尝试各种方式自救,从这种压力状态中走出来之后,他决定告别家庭,与妻子离婚,将一切都留给妻儿,并把自己送进了“冷冻实验室”——五十年后他将醒来,那时,他或许可以获得他所选择的研究方向的实验机会,并且将他的研究用于人类的发展。是的,为了一个只是“可能”的“机会”,张午界这个人,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他拥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冷冻实验”多少有些赌博的意味,五十年后,他是否能够醒来,还是未知,毕竟,这只是个“实验”。

书写这样一个“消失的人”,要透过什么来进入他的内心深处,揭示他的渴望以及他的恐惧?《宇宙里的昆城》无疑成为钟求是创作历程中文体和叙事探索的一个新高度,他以别出心裁的文本,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眼中的不同时期的张午界,妻子、同学、导师、社会新闻以及张午界的自述。与人物相关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选择,也将体现出他的个性与心灵的样式。在许多人看来,张午界或许属于那种极不成熟的高智商者,他的“选择”,这种巨大牺牲,几乎可以称为是一种施加于亲人和自身的“暴力”——事业、前途、家庭、妻儿、生命,全都抛却了。在妻子眼中,他那无法理解也难以承受的一连串近乎怪异的行为,或许是她所见过的这个“温柔的丈夫”身上“最坏”的部分。文学的野心,也许就包括这种扒开人性的内幕,将一个人身上“最坏”的一面展露出来的企图。而一个人真正的样子,往往只有从“最坏”的角度才能看到——我们最终发现,在经历了所有痛苦之后的张午界身上,世俗评判的“自私”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个人主义,那些所谓“幼稚”“不识时务”的标签,其内在的本质却是一种不妥协的精神。他不仅是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九死而不悔的寻道者,也是惠特曼口中的“我就是那个人”的真正的存在者。只有经历了那个痛苦抉择的过程我们才可能看到,他拥有的是一颗能够冲破一切樊笼的自由之心,一个常人无法企及难以抵达的信仰和毅力之境。那种“九死不悔”的执着不是性格的缺陷,而是人格的纯粹。

可我们还是会有疑问,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品质使张午界这样一个人可以承受如此残忍的痛苦以及那样无边的孤独呢?那是因为张午界看见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一点“火花”。这火花不是作家创作出来的,它从远古走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时,就已经存在,它是一代代先祖为了“生”而做出的最为本能的原始选择。它深埋于这个民族的血脉之中,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从来也没有熄灭过。只是,要看到它并且将它的火炬从灵魂深处高举出来,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因为,即便是走过了那个痛苦的抉择历程,走到这火花的面前,人们的最终选择也会不同——意志的存在和自由让我们拥有选择的主动性,而只有灵魂的勇毅和自由,才可能做出像张午界那样的选择。这样的人,他们既不会只是等待恩典的降临,也不会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更不会咬牙切齿地走向未来。这样的人,不仅仅属于昆城,属于人类,属于地球,他属于整个宇宙。而这个“火花”如果熄灭了,人类将彻底陷入虚无;如果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张午界所代表的精神指向,那么,整个宇宙也不过只是一个空虚的存在——这或许也是小说篇名的深意。

钟求是先生的作品,我最熟悉的是《宇宙里的昆城》《街上的耳朵》和《地上的天空》这三篇我责编过的小说。重读这些作品,我发现这些小说背后都有一种深藏不露的对于“消亡”的感伤。这感伤虽然从来没有被直接述说过,却在他把那种我们早已经久违的“存在”强烈地推到我们面前,指认给我们看的时候,突然跟随着巨大的冲击震撼而一起到来——《街上的耳朵》中王静芸“消失”了,“长头发的式其”与她的丈夫在她的灵前比划了一场默契的“争风吃醋”之战,让我们看到了超越一切的“爱”;《地上的天空》里图书管理员朱一围“消失”了,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怎样丰饶扩大而又完整深邃的精神世界;《宇宙里的昆城》中张午界“消失”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灵魂之光,并将未来和希望留给了我们。可是,从来都没有凭空而来的希望,所有的希望都生于痛苦,就连“种子要发芽”,都要经历破壳的艰辛与阵痛。因此,那个“指认”的时刻无比奇妙,它将阅读者的个人经验勾连出来,与作家隐藏于故事里人物背后的巨大悲情产生共鸣——感伤使阅读产生的冲击更富张力,反过来,这有力的冲击又消解了感伤。

在作家理性与克制的咏叹中我们听见,他歌唱并挽留的,是我们曾经称赞,如今在这个早已物化的世界里,行将消亡的越来越稀有且珍贵的事物。对“消亡”的拯救,文学也许还有一份力量,当它把某个人所经历和承受的残酷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被刻板印象和庸常生活变得麻木的人们,也有了被触动的可能。统观之下我们更容易发现,钟求是的小说,因为深刻的精神性探索与充满自由和创造性的叙事的巧妙结合,而拥有了一种奇妙的治愈和使人振奋的力量。在这一点上,他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小说创作的智慧。

钟求是的小说此前留给我的印象总有一种庄重之美,而这篇《宇宙里的昆城》则已具有崇高的庄严之象。文学的边缘化话题早已不新鲜。作为一名文学编辑,通过长期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尤其是读到像《宇宙里的昆城》这样的小说时,我更愿意相信,时间会淘汰那些平庸的作品,可只要还有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存在,文学,也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推向边缘。

作者简介

▲深海

—END—

制作:金龙  孙瑜

审校:鄢    莉      

核发:何子英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砍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